你不知道的帕森斯設計學院:設計與科技學系、學制與課程規劃

Munus Shih
33 min readJul 9, 2021

你可能知道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是 QS 排名全美第一、世界第三的藝術設計學校、是「決戰時裝伸展台 Project Runway」節目的拍攝地點,以及孕育出如 Marc Jacobs、Alexander Wang 王大仁、Jason Wu 吳季剛、Tom Ford、山本耀司、Paul Rand、艾未未等超級設計搖滾巨星的明星學校。但這真的是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的全貌了嗎?

Parsons 最著名的建築地標,以綠能、永續為目標設計的 University Center (source

嗨,我是Munus,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很幸運地拿到110年教育部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的獎學金,得以獲得全額補助前往美國紐約的帕森斯設計學院(以下簡稱 Parsons)的設計與科技研究所(Design and Technology M.F.A,以下簡稱MFADT)進修一年。

有鑑於申請過程中關於 Parsons 內非時尚設計科系的中文資料較少,更別提是MFADT 的資料,自己不管是要跟親戚解釋、讓父母放心還是只是跟朋友分享都很不方便,才萌生了撰寫一系列與 Parsons 有關的文章的念頭。

同時我也希望這系列文章可以作為一個指引,幫助到其他對這個領域有興趣、正在申請或考慮要申請的學弟妹們,有一個好讀、資料齊全的中文資料參考可以方便地跟身邊的人分享與討論。

這是這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以下是此文的目錄,也可以只挑有興趣的部分看唷!✨你知道漢娜鄂蘭與Parsons設計學院有什麼關係嗎?
✨你知道Parsons設計學院除了時尚設計外內到底有哪些專業嗎?
✨你知道設計學院內到底會有哪些與科技、Coding有關的課程與專長嗎?
✨你知道在Parsons到底有哪些課程可以讓你跟IBM等企業接觸、和康乃爾、哥倫比亞、紐約大學等學校的學生一同組隊累積實戰經驗嗎?
一、Parons設計學院概要與介紹
  1.學校結構與院系劃分
  2.Art, Media and Technology 學院介紹
  3.設計與科技研究所 Design & Tech MFA 簡介
二、學制特色與課程規劃
  1.學制規劃(以MFA DT為例)
  2.必修課、論文研究
  3.選修課大亂鬥:DT、Academic、Collab、Currents、AMT、Other Supports
  4.校內外資源與總結
※以下很多英文名詞的翻譯我都是自譯,如果有更好的翻法也歡迎在留言區建議我!

一、Parsons 設計學院概要與介紹

Parsons 設計學院經過多次改名,目前正式全名為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2015年開始)。經常被誤認為一個「獨立設計學校」的 Parsons,其實是隸屬於紐約一所以人文科學與藝術設計為專長的研究型私立大學「新學院(The New School,經常簡稱TNS)」下的五大學院其中的一個而已。

學校的正式全名其實是新學院 The New School,但因為 Parsons 實在太有名了所以常常被單獨提起(source

Parsons 設計學院的前身 The Chase School 在1896年由美國印象派畫家 William Merrit Chase 創立,1904年則在 Frank Alvah Parsons 的加入下更名為 The New York School of Art,並建立了全美國第一所提供時尚設計、室內設計、廣告、燈光設計和平面設計的學校。Frank Parsons 從 1911 到 1930 年離世前一直擔任校長的工作,因此 1941年為了紀念他的成就,將學校再次更名為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帕森斯設計學院。

而 The New School 新學院、現在的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或經常被簡稱的 NSSR,則是於1919年由包含Charles Beard, John Dewey, James Harvey Robinson 和 Thorstein Veblen等,一群前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教授創辦的獨立研究學校。他們因為第一大戰期間公開在校內宣揚反戰思想,受到哥大校方的言論箝制與譴責,憤而從哥大辭職出走而決定成立一所「以進步、自由、政治與思想交流」為目標的新學校,也就是 The New School,並和當時的歐洲學術圈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學校的學制建立與科系劃分,間接反映了美國的人文藝術和歷史文化變革(source

後來在納粹運動對歐洲的民主社會和學術文化造成嚴重危害時,新學院在多方資助下以「逃亡學院 University in Exile」為名義,為自歐洲逃亡的知識份子們提供了教學的場所和避風港。

曾在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教書的知名教師包含:心理學家馬科斯·韋特墨、現象學哲學家Aron Gurwitsch,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列奧·施特勞斯、哲學家漢斯·約納斯等。現在的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也繼續秉持這樣的精神,曾撰寫《推測設計(Speculative Everything)》一書的兩位前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RCA)教授 Dunne & Raby 現在也在 NSSR 執教鞭,意圖從推測設計、批判設計的角度對社會產生影響力。

新學院便在加入了來自歐洲最厲害的知識份子、學術人才後,開始不斷擴張成一所紐約獨立的研究型大學,並積極提供不同的選修和課程。例如新學院自1926年開始成為全美最早開始教授電影史、攝影和爵士樂的大學之一、1962年成為第一個開設女性歷史(women’s history)課程的大學。1970年代為了獲得更多資金與資源,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帕森設計學院與 The New School 新學院正式整合,並自此逐漸擴張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藝術、人文與設計學校。

學校結構與院系劃分

The New School 新學院內的五個學院分別是以視覺藝術與設計為專長的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人文與社會科學為專長的 Eugene L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以表演藝術與音樂為專長的 College of Performing Arts、以社會改革、哲學和歷史探究為目標、只提供研究所課程的 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以及負責外交、媒體研究、創意寫作等其他專長資源的 School of Public Engagement。

由Pentagram設計師Paula Scher操刀的2015新識別系統,採用Peter Biľak設計可自由變換寬度的字體「Neue」以在名稱和意義上都貼近 The New School 的精神,視覺上也統整了學校內的各個學院

根據官網的資料,在學術方面 The New School 提供 126 種不同專長主修, 9:1 的師生比,且 33% 的學生都會修習副修,2019 年的全校學生人數更達 到10,186 人 (大學部約 6,800人、研究所和博士生則約 3,300 人)。

而 Parsons 無疑是校內最大的學院,包含了約 5000 名以上學生,其中有82%的學生會拿到或多或少的獎學金,並有穩定超過50%的國際學生來自116個不同國家。

作為 The New School 中最大也最熱門的學院,Parsons 設計學院下又再根據專長劃分成了五個子學院,分別包含了:

以理論為專長的藝術與設計史和理論學院(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History and Theory);以科技、視覺藝術設計為主的藝術、媒體與科技學院(School of Art, Media and Technology);環境、產品、燈光和建築設計為主的建設環境學院(School of Constructed Environments);城市規劃、跨領域和策略規劃設計為主的設計策略學院(School of Design Strategies);以及最有名的以編織、時裝設計和時尚行銷為主的時尚學院(School of Fashion)。而我個人所就讀的設計與科技研究所 MFADT ,是在藝術、媒體與科技學院(以下簡稱AMT)內,並設有大學部。

Parsons 設計學院內又再分成五個子學院

這邊要特別說明的是,既然 Parsons 又劃分成五個學院,同一個學院內的連結當然會更緊密一些。所以雖然同樣身在 Parsons 內,AMT 的學生和最知名的 Fashion Design 學生不管在課程、合作、師資其實算是大相逕庭,所以大家不用再看網路文章亂亂猜,想說如果你只對視覺設計、互動設計有興趣但不會時尚設計怎麼辦?其實這兩個專業甚至不在同一個(子)學院內啦

Art, Media and Technology 學院介紹

我們前面提到了在 Parsons 內又根據不同專長,將各種學位之間劃分成了五個子學院,其中最有名的應該莫過於誕生了如吳季剛等一群超級設計明星的時尚設計學院。網路上關於時尚學院的資料很多,但關於Parsons 其他學院的資料卻很少。

今天,就要來特別介紹我個人將會就讀的 Art, Media and Technology 藝術、媒體與科技學院(簡稱 AMT)的學院專長特色和資源整合。

AMT 內的專長科系除了 Design and Technology 設計與科技學系外,還包含了設有大學部和研究所的(視覺)傳達設計 Communication Design、純藝術 Fine Arts、攝影 Photography 等學系,與僅有大學部的插畫系 Illustration,以及僅有研究所的資料視覺化研究所 Data Visualization M.S.。

藝術、媒體與科技研究所中大部分的學位,都關注科技與藝術設計之間的關係(source

扣除傳達設計的進修部(AAS),AMT 剩下10個科系學位中有5個是受到美國移民局認可的 STEM-designated program。STEM 是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的縮寫,因此 STEM Program 也就是台灣經常翻成的「與理工(科技)相關的學位」。

由於美國政府的 STEM 計畫優待赴美留學的國際學生可以相比其他專長學位原本 12 個月的 OPT 延長至 24 個月的 OPT ,等於從 STEM 相關學位畢業的同學,比其他專業的同學多了2年簽證的時間轉到正職工作。

這對意圖留在美國就業的國際學生非常有幫助,同時這點也彰顯了AMT的一大目標,便是探索將「科技做為藝術設計所用」,而且課程、資源或學制上也會以此為目的開設和規劃。

在AMT 裡(視覺)傳達設計系 Communication Design 大學部擔任教職的 E Roon Kang 教授就在與 AGIA Eye on Design 的訪談中說 Parsons 擁有了「技術上最前瞻的大學部課程」(the most technologically forward undergraduate program )。

E Roon Kang 教授主要研究複雜的資訊架構和互動的視覺設計(source

在一所藝術與設計學院中,Parsons之所以能將技術與設計之間的關係拉的緊密、提供各種遊走在科技與設計之間的多元探索,其最大功臣便要歸功於早於1997年便成立的設計與科技學系(Design and Technology),也是我之後要就讀研究所的系所。

Design and Technology 這個名字實在太長了,因此這個科系的大學部經常簡稱為 DT、研究所則再加上 MFA(Master of Fine Arts 藝術碩士的簡稱)變成 MFADT。

設計與科技研究所 Design & Technology MFA 簡介

設計與科技系,英文全名為 Design and Technology,設有四年制的大學部和兩年制的研究所,是 Parsons 老字號的設計學系之一。

課程規劃如其名關注著兩大面向:設計與科技,因此內容豐富、多元且一直隨著時代與科技進步在不停變化著,例如剛開設的前幾年專長似乎圍繞著電腦圖學與動畫,最近幾年則由於人工智慧和 UI/UX 職業的興起,課程與學生出路也逐漸轉往這個方向發展。

由100多名 UX 設計師們票選的「Top UX School」排名中將 MFADT 排在第九名,同樣位於前十名的包含相關相近的第八名的 MIT Media Arts and Sciences MAS 及第十名的 NYU ITP MPS,這個科系的定位跟分類可見一般。

DT 大學部的課程地圖主要分成 Game Design 遊戲設計和 Creative Technology 創意科技兩種主修方向,並期待學生可以透過實際學習技術、接觸軟硬體、互動科技和設計理論來產出具前瞻性的科技設計作品。由於我個人並不了解大學部的實際規劃,在大學部的介紹方面我就只能點到為止。

科系網站上放的看起來很酷的宣傳圖(source

相對大學部來說,MFADT的研究所的課程就更為多元,學系網站上介紹的研究領域就包含穿戴式裝置 wearable technology、遊戲設計 game design、新媒體藝術 new media art、數位自造 digital fabrication、實體運算 physical computing、互動設計 interaction design、資料視覺化 data visualization 和批判設計 critical design。基本上任何設計與科技可能的結合範圍,都在學系可能的專業內。

MFADT 的知名校友包含共同發明開源C++創意程式庫openFrameworks的新媒體藝術家/設計師和現任MIT Media Lab 教授 Zach Liberman、新媒體藝術家與現任教授 Evan Roth 、資料視覺化設計師 Manuel LimaKnow Your Meme 的創辦人 Andrew BaronThe Book of Shaders 的共同撰寫人和前ITP講師 Patricio Gonzalez Vivo⋯⋯。台灣校友則包含動畫師血多、實踐大學媒體與傳達設計學系系主任張天捷和助理教授蘇志昇、Google資深 UX 設計師和 Podcast 設計早鳥創辦人George Chang等。

知名校友 Zach Lieberman 的程式設計藝術作品展出(source

MFADT 研究所一屆的人數有80人左右,算是人數非常可觀的研究所了。由於人數眾多且課程皆採小班制(每門課約10~18人),因此選修課程可以開的又多選擇又廣,每學期可以自由選擇的選修課數量經常可以維持在 25 門以上。

系上常駐的師資背景也各異,共通點應該是他們都處在科技與設計的交界處。包含遊戲設計專長的 Colleen Macklin 和John Sharp、創意程式專長的 Justin Bakse、資訊視覺化研究所的主任 Aaron Hill、同樣畢業自 MIT Media Lab 互動設計專長的 Richard The 和 Harpreet Sareen、穿戴式裝置與實體運算專長的 Katherine Moriwaki、VR/AR/MR 專長的 Kyle Li 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我很喜歡的老師 Richard The 的公司 The Green Eyl 的作品結合機器學習和互動裝置,以視覺化方式呈現語言在轉譯過程中的失真(source

二、學制特色與課程規劃

與大多數美國的碩士學制相同,MFADT 的規劃是兩年、四學期、60學分的超緊湊規劃。雖然碩士主要要求以修課為主,但在碩二這一年還是要完成個人的碩士論文(thesis)。

前面有提到 MFADT 的師資豐富且專長各異,碩士班在修課的規劃上也較大學部來的彈性自由,學生在課程選擇上有很大的個人空間可以自行調配跟掌控,且得力於 AMT 藝術媒體科技學院內的互補和整個 The New School 的完整科系體制,要跨修學校內的其他專業、甚至超出 Parsons 設計學院的選修不只是被允許的,更是被鼓勵的事情。

Parsons 設計學院內所有研究所等級的學位一覽表(source

雖然沒有特別研究其他學系的課表,但除了像 Communication Design Master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這種以 MPS 專業技能培訓為目標的一年制緊湊職業特訓班。大部分 AMT 的研究生學位,應該都是可以以自己興趣和想點的技能樹為方向規劃,保有自由搭配課程的空間

學制規劃(以MFA DT為例)

接下來我們將從必修課、選修課這兩個大方向來看 MFADT 的課程規劃,下面這張圖是 MFADT 系所網站上建議修習規劃。

如果你相信前面有課號的課程就是必修,而 Elective 指的就是選修,那你一定會開始困惑為什麼有兩個 Collaboration Studio 合作課程、什麼是 Major/Thesis Studio,以及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 Electives 選修課(Academic/Support)......。不用擔心,接下來我們都會針對這張表一一說明。

實際上眼尖的朋友,第一個發現應該會是:「這份表跟實際你點進 MFADT 網站上寫得不一樣!」

根據前系主任 John Sharp 說的,那是因為系所網站是一個「年久失修、布滿灰塵的老怪東西」,所以不可以相信上面的課程規劃,實際課程的進行狀況也會根據每年的突發狀況或系所方向作調整,因此下面這張表目前適用於2021/2022年的學制規劃,但也有可能明年就失效了也說不定。

建議每學期的課程規劃(source

由於突如其來的疫情以及科技工具的不斷革新,MFADT的近幾年的課程方向與之前幾屆已經有許多不同之處,因此如果網路上有一些關於之前學系必修課的資料,實際上可能已經與現在的課程脫節了。例如從這屆開始就已經沒有曾經很有名的 MFADT Bootcamp 暑期工作坊,而是把這些內容都編進了碩一上的必修課程當中,網路上的歷屆課程分享雖然可以當作參考,實際上還是要以該年公布的課表為主。

在進行 MFADT 的每個課程細項前,我們首先應該從 The New School 的課程類型談起。

基本上The New School 內的課程,不論是不是 Parsons 的課程都將被分成三大類別:Studio(專案課)、Seminar(研討課)和 Lecture(演講課)。任何課都會落入這三個類型之一

Studio 指的就是以實作和技術為導向的課程,學生需要自己或團隊組隊完成一個專案,期中或期末時發表;Seminar 指的是這門課可能有一定學術要求,因此除了完整專案和技術要求外學生還要做一些學術上的文獻閱讀或論文撰寫;Lecture 則最好理解,課程主要就是講授式,不會要求你期末要做出什麼「作品」,但期中期末你可能就需要寫研究論文、報告或是有其他研究形式的產出。

為了應付Studio課各種實作需求,學校的製作中心 Making Center 有超齊全的各種怪儀器和器具可以預約使用(source

Parsons 作為一個設計學院,主要的課程規劃精神便是秉持著專案式學習的架構(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在做中學、透過 Project 學習理論的教學方法,因此 Parsons 設計學院中課程大部分都是 Studio 專案課、Seminar 研討課,當然有時候遇到純粹的藝術設計史還是會有 一些 Lecture 演講課出現。

MFADT 的必修課與論文研究

MFADT 學生每個學期都一定要必上的課程便是一門必修 Studio 課,我個人把他稱做個人專案研究課。碩一的時候這門課稱為 Major Studio 主修專案課,這是因為你還不需要那麼早煩惱論文的事情,而只是作為你個人創作和研究題目實驗的暖身。但碩二的時候這門課程,便改名為 Thesis Studio 論文專案課,因為你被要求跟期待要在碩二這一年的這門課中,做出實際設計成果並寫完學術論文以求順利畢業。

不同於很多海內外研究所是 Lab-oriented (實驗室導向)的方式在做研究,開學前就要選指導老師、加入某個研究室,且接下來將由這個老師指導你兩年的論文研究,MFADT 是 Self-oriented (個人導向)的方式做研究,好像自由球員一樣(?),每個學期可以選擇不同的指導老師來給予建議。

MIT Media Lab 出身的 Harpreet Sareen 教授專長與生物設計和互動裝置有關(source

Major/Thesis Studio 的選課方式非常特別,系上每學期會輪流有不同的幾位老師來擔任授課老師,同學基本上是根據興趣去選擇指導老師並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學期制的小型畢業製作。像2021年Fall這個學期,老師就包含以跨媒體設計和動畫為主的 Jess Irish、UI/UX 為主的 Morry Galonoy、生物設計與實體互動的 Harpreet Sareen、遊戲和 VRAR 的 Kyle Li、批判理論和新媒體藝術的 American Artist & Salome Asega、3D 和數位自造產品設計的 Lauren Slowik 等各種專長的老師給你選,接下來的做法就好像玩 Pick me Pick me 的遊戲,由你選擇主修老師,所以即使這學期你遇到不適合的老師,沒關係下學期就換人就好了!

由於 MFADT 相信你的研究方向或想建立的能力可能每學期不同、而且會隨著你的個人成長而不斷變化,同時藝術設計就是應該廣納不同的建議、評價而不屈於過於單一的價值觀,因此才特別規劃這種有每個學期由不同老師指導,而非兩年皆由同一人老師指導的論文研究體制。

如果對 DT 實際上論文到底研究主題有什麼的同學,可以先去逛逛每年的 Thesis Show ,早在疫情發生之前,每年 MFADT 都會把學生的論文作品放在自己架設的網站上做虛擬 Thesis Show 成果發表,對未來的學生也可以當作過去的資料庫很容易查找是否有人做過類似的研究或相關的題材。

每年的論文網站都設計得很漂亮,互動元素也很好玩,充分彰顯DT的特色(Source

除了Major/Thesis Studio 這門每學期必修課外,英文非母語的國際學生在開始選課之前,還會被要求考學校自行準備與評量的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ESL)考試以確認你的英文學術寫作、口說與文法能力足以應付研究所的課程。如果學校在測驗後,認為你需要加強一些學術上的英文能力,他們便會要求你多上一到三學期的學術英文課,不然除此之外學校是不會有論文寫作課程的,只有論文寫作的諮詢資源,但這邊就不特別贅述這個部分(因為我還沒研究過)。

除了論文和研究的部分外,碩一上的時候 MFADT 的同學會比其他學期再額外多兩門專屬的必修課程,這兩門課是專屬 MFADT 的學生要修習,而不開放外系的人選修的。這兩門課程名稱分別是 Critical Computation Lecture/Lab 批判運算講座/實驗課和 Design for this Century Lecture/Recitation 為當代設計講座/討論課。

前者是以 P5.js 互動程式設計為主軸的實作課,需要學員實際撰寫 Javascript 的程式碼產生互動性的設計作品,並搭配關於科技的反思和設計理論閱讀,以求完整關於科技與社會反思的學習體驗。後者則是以專題演講的方式幫學生補齊現在設計圈的知識,會邀請來自各個領域(不一定是設計)的專家分享與探討現今社會中與設計、科技有關的各種議題,並設有課後的小組討論課。

Critical Computation Lec/Lab 有實作與理論,每周課程占6小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

如果要用三個詞概括 MFADT 的這兩門必修課程內容,那就是:科技 Technology、設計 Design 和社會 Society。你可能想說這三個關鍵字內竟然有兩個是科系名字,聽起來超像廢話!但實際上我真的覺得沒有比這三個詞外的其他字,更能框住 MFADT 必修的精神。

以 CC Lab 為例說明,Lab 課程將以超快速的進度 cover 大部分的 P5.js 的 coding 知識,從定義參數、迴圈、物件導向到實體感測器互動,學員都將透過實際 coding 與產出作品了解程式和演算法的威力,這個部分是科技。

CC Lecture 的部分則將包含與科技、藝術相關的社會議題探討,例如第一周的第一個題目便是「技術是中性的嗎? Is Technology Neutral?」這麼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科技與社會研究)的問題,不僅為學員準備了關於科技設計師在職場中的道德思考,更間接思考了設計師在社會中的社會責任,這個部份是社會。

最後身在 Parsons設計學院內,當然擺脫不了 設計的環節,CC Lab 課程中會要求大家透過程式與文獻閱讀產出具敘事、議題或價值導向的設計作品,課程老師 Xie Xie 給予的關鍵字便是「Code 程式、Critique 共評、 Design 設計」,這三個詞會在這門課程過程中一直無限循環

在之後選修課的例子中,你還可以看到更多如同 CC Lab 一般結合科技、設計、社會的課程例子,因此說這三個字能作為 MFADT 的代表詞是再適合不過了。

每年由DT主辦的免費講座 DT Cloud Salon 會邀請業界講者在線上分享經驗並與學生對談(source)

選修課大亂鬥:Academic、Collab、Supports(DT、Currents、AMT)

談完了必修課,接下來我們要來一起看選修課。

Parsons的選修課可以說是史上最複雜、規劃最怪奇的一種。雖然大部分的官方網站和學制都寫得霧沙沙,我還是努力整理出了這三大關鍵字代表不同的選修課分類,並同樣以 MFADT 為主軸來一一討論他們的不同之處。

DT學生可以選的選修課主要就分成三種類型,分別是Academic(學術選修)、Collab(合作選修)與Supports(普通選修)

Academic Selective 學術選修課

這系列的課程以Seminar(研討課)為主,主要是為了補足學術涵養或關注在藝術設計中的科技社會道德議題,比較著名的課程包含 Dark Data,研究並揭露演算法掌控下科技社會的監視(surveillance)、隱私權(privacy)和權力運作(power),並讓學員試圖以藝術設計的方式回應問題。開課老師是 MFADT 的知名校友教授 David Carroll,他開這門課程真是再適合不過,因為他本人就是這個學術研究領域的真正實踐者。

由 Netflix 拍攝的紀錄片 The Great Hack ,講述了Parsons MFADT教授David Carroll如何揭露劍橋分析事件,並透過公民的力量去奪回數位隱私權(source

他曾在2019年跨國對英國的 Cambridge Analytica 這間科技公司提告他們侵害自己的隱私權,因為這間公司在英國脫歐和川普總統大選時都涉嫌透過購買 Facebook 用戶個資,來投遞特別設計好的假新聞和競選廣告給中間選民,以科技的力量成功操作假消息、操弄選情作為一種行銷賺錢手段。Netflix 還將整個打官司的過程和揭露的內容拍成了紀錄片《The Great Hack 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影片的主角便是教授 David Carroll 本人。

COLLAB 合作選修課

正如其名,這系列的選修課程的核心目標「合作」,而這個合作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合作的意思,就是指這系列的課程是「要同學們組隊打怪」。整個學期每個人都需要跟 AMT 內其他科系、乃至整個 The New School 不同科系不同背景的學生合作組成跨領域的團隊,一同學習與完成專案作品。

另一個合作的意思,指的便是這系列的課程都會跟校外的學校、研究計畫、公司或非營利組織合作,以設計來解決真實社會中的需求(real-life problems)

IBM Q 量子計算實驗室與中國的 One Plus 公司都是 COLLAB 的合作對象(source

由於每學期合作的夥伴不固定,課程內容也會隨之變動,以2021 Spring/Fall為例子,課程就包含:

● 與中國 OnePlus 公司在紐約的設計部門合作完成 UI/UX 實作
● 與 Cornell Tech 康乃爾大學電資學院、Columbia University 哥倫比亞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紐約城市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紐約大學和 NYC Media Lab 紐約媒體實驗室合作的 Tech Media Democracy 課程,以和 The New York Times, CNN, BuzzFeed 和 the HuffPost 在數位時代面臨的挑戰並以科技和設計的力量解決
● 和 Ralph Lauren 合作,以數位技術和新的程式工具解決時尚圈面臨的永續挑戰
● 和 IBM-Q 量子計算實驗室合作以量子計算作為藝術設計新的工具和思考方式,以並以實際專案試圖解決創意、教育、商業上的問題
● 以及和聯合國的難民署 UNHCR 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合作,以推測設計的方法去重新思考敘事、權力與身分認同的其他可能

等不同合作公司、領域和目標的合作選修課。

MFADT 的同學相比其他科系的學生,還有一個額外的特別機會是可以跟 Cornell Tech 康乃爾大學的電資學院的實驗室有一年長期合作。這個僅限 MFADT 碩二參與的一年制 COLLAB: Cornell Tech 課程每年名額有限,詳細的內容視該年合作情況而定,目前還沒辦法確定主題。通常選修這個的同學,由於負擔很重且會有合作需求的產出,許多人便會以這個 COLLAB 作為論文研究主題了。

Supports 其他選修課

除了Academic Selective 學術選修和 COLLAB 合作選修課外,剩下其他選修課都算是普通選修課,統稱 Supports。

這些選修課因為開設科系的不同而有不同領域的內容,基本上 MFADT 的同學可以任意選修 AMT 內任何的選修課,且每學期至少會開設 30+ 以上的選修課,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找不到喜歡的課怎麼辦,反而應該要擔心的是有太多喜歡的課該怎麼辦。

同學也可以選修任何學系開設的研究所等級的必修課當選修課,例如同屬 AMT 內的 Data Visualization M.S. 資訊視覺化研究所,就有專門為視覺化做準備的資料結構(Data Structure)或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課程,可以給對資料視覺化技術有興趣的同學選修,當然大部分系所限定的課程還是需要經過該系所同意和審核才可以抵免跟加簽

很多同學也會去跨修隔壁姊妹系 Data Visualization M.S. 的課程(source

以下簡單從不同科系的角度,來概覽一下常開設的普通選修課程:

DT Majors 設計與科技選修課:Web Advanced 網頁進階、Creative Coding 創意程式設計

這系列的課程是由 MFADT 系上的老師開設的選修課,有兩個大分類,分別是 Web Advanced 網頁技術和 Creative Coding 創意程式設計。

基本上每學期都會開設。Web 通常內容皆是 Java Script Advanced,如研究最新的前端架構(React、Vue、Angular)、APIs 等知識,當然也會包括 UI/UX 理論和實作補充

CC則是以各種創意程式設計為命題,並以不同的技術為標題或主題開設。工具包含 Python、Javascript、Processing、Unity & C#、Shaders、Open Frameworks、Arduino、Raspberry Pi 等,內容則從AI運用、圖形辨識、生成式設計(Generative Design)、編碼式印刷(Algorithmic Print)到大型投影展演(Projection Mapping)都有可能,很難說。MFADT老師當然還會開設其他的課程,但基本上每學期一定會開的課程便是以技術為導向的Web和Creative Coding 這兩個系列課程

Creative Coding 課的老師 Justin Bakse 的個人創作

CURRENTS 潮流課

這系列的課程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潮流」,主要的目的是可以建立 AMT 內的跨學科合作課程,基本上課程會由兩個不同學系的老師組成,但這點不太一定。根據 John Sharp 教授的說法,這些課的唯一特色其實是他們可能一輩子只會開設一次(?)

Others 其它

因應 AMT 這個名字,基本上每學期 AMT 學院會開的選修課都至少與這三個詞(Art 藝術、Media 媒體和 Technology 科技)的一個子領域重疊。

有些課與藝術創作比較有關,包含 Hybrid Projects: Image/Text 的複合媒材創作、New Media Art History 新媒體藝術史、Narrative & Dynamic Systems 敘事學與動態系統、Experimental Comics 實驗性漫畫、Printmaking Grad Studio 版畫進階課等等。

大多課則專注在設計方面,如 Visual Design Concept 視覺設計、A Holistic User Experience 整體用戶體驗設計、Motion Graphics 動態設計、Typography & Visual Design 文字排印學、Data Visu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Aesthetics 資料視覺化與資訊美學、Sound Design 聲音設計。

以大型投影為主要創作形式的藝術家 Motomichi Nakamura 的Projection Mapping 課超級熱門(source

當然少不了的是許多當代科技與技術運用的課程,如 Performance and Technology 表演與科技、Computational Form 運算式圖像、Projection Mapping 互動投影、Data as Material 資料作為媒材、Making Wireless Toys 製作無線互動玩具、Simulated Life 程式仿生、Games, Emergence, AI 遊戲/危機/人工智慧等。

校內外資源與總結

Parsons 每年都會出一本新的研究所資訊手冊叫 Graduate View Book,大致圖文並茂地介紹研究所的科系、方向以及畢業校友的就業情況來向新生們招生。以MFADT為例,根據手冊上的說法,近年畢業校友大多都進 Google +、Google Creative Lab、IBM Design、New York Times R&D Lab、Microsoft Bing、Disney Interactive、Nokia 等科技公司擔任不同設計職位。

每年 Parsons 都會出一本 Graduate View Book 特別介紹科系目前的規劃與方向(source

其中 Parsons 在整個學制體系與課程規劃上最值得關注的地方,應該不免於學校在校內校外的資源整合上所做的努力。

以校內資源來看,MFADT 在科系內透過 Major/Thesis Studio 的特殊機制和豐富多元的選修彈性,學生可以自行規劃喜歡的課程而不需擔心學不到喜歡的內容。院內則有 AMT 的COLLAB整合,將校外的公司(如One Plus、IBM 等)和其他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康乃爾大學)與課程整合,以培養學生實戰的能力;對於社會意識和議題導向較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選擇與聯合國這樣非營利組織的合作課程選讀。

院外 The New School 則有完整的人文社會學院體制,並由於與 Parsons 相互影響,許多 The New School 內完整的政治、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專長課程都會以設計研究為目的設計課程。例如對 UI/UX 有興趣的同學很多都會去和心理所專長的同學,一同修習 Design + Psychology 的課程,這樣的資源便仰賴於 The New School 和 Parsons 之間的資源相互結合。

許多學生更會利用研究所的選修學分去攻讀學校開設的跨領域研究所副修學位,其中包含透過人類學專長與 UI/UX整合的「人類學與設計副修 Anthropology and Design Minor」、以設計學術與社會研究為導向的「設計研究副修 Design Studies Minor」、以影像製作和廣告行銷為主的「跨媒體和數位說故事副修 Transmedia & Digital Storytelling Minor」等。

TNS的人類學研究所專注於將人類學的方法應用於設計上,吸引許多設計系學生選修(source

如果真的要針對以上各種學制做一個總結,我只能說兩年的時間實在不夠選完這麼多不同的專業啊啊啊啊,所以這 60 學分該怎麼好好把握與搭配以達成最大效益,其實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了。

整體而言, MFADT 的方向較為多元且選課方向自由,因此為避免學生兩年亂選一堆課然後寫不出論文、畢不了業、找不到方向,學校都會安排 Academic Advisor 學術顧問,在大家選課前跟大家一對一討論選課方向,當然大部分比較積極的同學也會主動寫信給喜歡的教授詢問課程建議(例如我就有哈哈哈哈)。

不管是系上的哪個老師都會建議大家可以趁第一學期的時候先好好探索、實驗看看自己喜歡/不喜歡的領域,點好技術樹,並在之後的最後兩個學期全力衝刺,好好利用必修專題課和選修課之間的搭配,準備一份完整、精采的作品集以找到工作。當然研究所本身的目的並不應該只是為了準備工作,也是為了實驗、探索、嘗試與關懷社會,因此嘗試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或看似對職業短期沒幫助卻設計師生涯長期有幫助的課程,也是很值得的探索。

不過也許最好的辦法就是實際去上課修修看!由於現在什麼都還沒開始,我也還沒真的進教室上課因此不知道到底實際狀況會如何。如同系主任 John Sharp 在我申請階段面試時給我的建議:「Get some sleep, get excited. 多睡一點、好好期待」,我得準備好充足的精神和期待的心情才能面對接下來豐富的學習和挑戰

我會繼續寫關於 Parsons 和 MFADT 的文章記錄自己的學習和這些資源,也希望這系列的文章能幫助到需要的人!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的話也歡迎在文章下面留言或寄信給我,也許我可以在下一篇文章中討論到這個部分~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想支持我們寫更多這類的內容,請幫我按下面的「拍手」👏 拍 1-5   下:表示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有意思。
👏 拍 6-10 下:表示你支持這系列,希望我們繼續寫下去。
👏 拍 11-20 下:表示你很贊同我們的觀點,也很支持這系列的企劃。
👏 拍 20下以上:表示你已經迫不及待看到下一篇了,我們也會為了你盡快生出來的~~

--

--

Munus Shih

木那斯,清大工程科學系 → Parsons 設計與科技研究所⚡⚡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分享和聊天 💫持續專注學習設計/工程中 🌌 http://munusshih.tumbl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