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那斯 × 宋佳芸:你們在清大幹嘛辦什麼藝術季?

Munus Shih
27 min readJul 22, 2019
宋佳芸(左) 和木那斯 (右)分別提出自己對於藝術季的看法

清大是以理工為長的學校,卻突兀地存在著已舉辦多年的「清大阿特梅藝術季」,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另外,像清大這樣的非藝校有「藝術季」存在的價值又是什麼呢?分別在近兩屆藝術季中擔任幹部的宋佳芸和木那斯,坐下來和對方分享彼此對藝術季的看法,並從一來一往的對話中,逐漸揭開阿特梅神秘的面紗。

|出場人物介紹|

宋佳芸:清大大一不分系美術組,分流到材料系,擔任第六屆清大藝術季副籌,清華藝集成員,今年剛接下助教兼策展人的職務。曾於台北藝術大學新媒系交換一學期。喜歡看起來很酷的東西,像是恐龍、會飛的東西和當代藝術。

木那斯:清大工科系電子組就讀,擔任第七屆清大藝術季設計部長、清大平面設計課程助教、載物平面設計小組負責人。特別喜歡詩、印刷品和看不懂的藝術,曾和鄭維愷一同獨立出版《廢詩集》。

木那斯(以下簡稱木):嗨大家今天過得好嗎?我最近正在整理藝術季的年刊,那就代表第七屆藝術季已經告一個段落了,我跟宋佳芸也準備要畢業了(?)

第七屆藝術季有一本年度刊物,整理了一整年來的籌備過程和結果

宋佳芸(以下簡稱宋):時間過好快哦!話說第七屆藝術季和第六屆相比差異真的蠻大的呢,各方面都是。

木:咦?怎麼說?

宋:行政方面的話,今年(2019)阿特梅(Artmay)終於正式成為社團,聽說也有獲得學生會的補助款。活動方面來說,也有蠻多調整的,像是有對外招募學生藝術家創作的作品,涵蓋了更多種類的藝術作品和議題,整體感覺有更上軌道了一些。

木:今年的確規模更大,主要是因為補助更多的關係XD 我們舉辦了一個大型活動(藝術夜祀)、兩個主題展(《廢泡》《解壓縮》)、三場講座(分別由施絜晴吳其育吳安芩老師主講)、七場行為表演(夜行實驗集體幻喚愛直播快樂時光靜止)和十場工作坊(攝影戲劇拼貼手作書關係藝術),這樣的規模相對歷屆是比較少見的,很感謝乾爹們的贊助。當中有很多議題和藝術形式在規劃時,便是為了和前幾屆作出區隔。

例如在空間的運用上,其實清大一直以來就沒有什麼學生可以自行利用的展場,除了水木展演廳、藝集常用的藝術工坊、教育館內展場外,其他大多都掌握在學校的手上。對社團來說,比較常使用的應該只有旺宏館的川堂吧?第六屆藝術季的展覽群《你凝視缺口的同時》也是在旺宏館的川堂。

第六屆藝術季的展覽群《你凝視缺口的同時》辦在旺宏館川堂 (credit: 第六屆藝術季攝影部)
旺宏館內大型的標準展場,現已不對學生開放,改交由清大文物館籌備處做使用 (credit : 清華藝集)

當時就會有種,「被展場限制住」的感覺(雖然理論上校內也沒有什麼正規的展場可以供學生使用),別說要辦展覽了,連場地都找不到這樣的感覺。

宋:的確,我們當時在發想階段時很多想法,因為預想的場地借不到或者難以維護展場品質而砍掉。最後確定旺宏川堂可以使用真的是鬆了一口氣呢。當時我們原本預想的場地有在教育館旁的陽光走廊、合勤演藝廳、綜二川堂、還有大草坪,但最後只有借到川堂(苦笑)。

木:我覺得苦惱的原因應該還包括,當時的我並不了解展場的規則,也不了解諸如馬桶被放進美術館就變成藝術這種機制是怎麼運作的。所以會覺得,一定要放置在白盒子的展場內才符合我(當時非常局限的)對藝術的想像(但校內似乎沒有可以供學生這樣使用的地方)。

後來其實是經由《空氣草》這個展覽,我才突然對作品和空間之間的關係產生一些看法。其中的一件作品〈縫縫(ㄈㄥˊㄈㄥˋ)屋〉當中的藝術家(施絜晴)剛好是我的堂姊。這個作品刻意利用不是白盒子的場域進行創作,作品本身也好像是依附著這個空間而存在,彷彿存在的空間就是一個劇場、而延伸的範圍也變成作品的一部分,讓當時的我頗為震撼。

縫(ㄈㄥˊ)縫(ㄈㄥˋ)為縫補縫隙的意思,藝術家試圖在不同場域和創作中覺察縫隙,溫柔如縫補般地穿針引線,來回穿梭於經緯交織的相異兩方,串連出彼此綿延的關係。有時他們亦製造縫隙,從原本密合之處劃開一道裂口,向內探勘蘊藏的核心。該團創作類型包括身體行為、裝置、文字創作等等,將縫(ㄈㄥˊ)的實踐及縫(ㄈㄥˋ)的探索視為創作要點,並從中開展出新的藝術想像與脈絡。

《縫縫屋》,2017年,行為表演、工作坊,尺寸依場地而定 (credit : 縫縫工作室)

就是從看見這個作品開始,我才在思考,為什麼我之前會一直力求要有一個乾淨的、無雜訊的地方放置作品呢?為什麼不讓作品和場域產生互動?如果以這樣的思考來看,其實清大有很多的地方是潛力這麼做的,甚至更能達到以前第六屆的口號「讓藝術在清大各個角落發生」。在突破了空間的侷限性後,才有機會真正有機地在校內生長開來。

宋:說到空間與作品的關係的事情,現在回想剛好在我參加藝術季的那年,清華藝集的展覽《三生有幸》便是在一個很非典型展場的地方(講白一點應該算是被學校暫時安置在隨便的空位XD)。那個場地原本是學校的餐廳,空間感與室內裝潢完全不是為了做為一個展場。在那個時候老師希望我們用現地創作的概念,利用現有的空間作出適合的作品。最後的結果很有意思,與其說把展品放在展場,在創作的時候就考慮空間的整體感會更好。

《三生有幸》當時的展覽是在餐廳內,空間規劃完全不是為了做為展覽用 (credit : 清大藝術中心)

木:這樣說來,一開始我的確是為了解決展場的問題才想到使用非典型展場,後來卻愈發覺得有趣。不過就像你所說的,在創作時就應該要考慮好空間對作品的影響,不是互相傷害(?)而是相得益彰(?)但若得要求每個人都做到這件事情,對於沒有什麼創作經驗的大家來說難度好像又太高。所以後來,我便開始思考那另一種利用空間的可能性是什麼,之後便想到了表演和行為。

當然藝術季其實一直以來都有涉獵表演這個部分,傳承下來的戲劇工作坊就是其一。但我覺得戲劇本身還是太過侷限、量塊感太重,對於有效利用空間來說,身體自己就是最自由的,不像裝置或繪畫需要侷限在一個空間內。因此才規畫了「大量儀式」這個主題,用發散的行為藝術真正入侵清大校園各處。同樣地,規劃時也天馬行空地考慮了很多的場地,比如各系館頂樓、合勤演藝廳樓上的綠屋頂、鴿子廣場等等,試圖要更有趣地利用空間,不過後來在發現許多技術上的限制、時間壓力、以及很多其他問題的考慮下才不得不作罷就是了。

出乎意料的反而是,今年清大中文系自行舉辦的畢業製作《一無是處》竟然在大禮堂前面的停車場表演,我真的是被酷爆!覺得真的很大膽!(還借來一台卡車,表演完演員們直接跳上卡車開走!)

清大中文系2019畢業公演場地選在大禮堂前的停車場,令人印象深刻 (credit : 《一無是處》粉專)

宋:我們那年本來也有考慮要在湖畔舉辦市集並在溜冰場舉辦閉幕式的表演,但因為一些因素而沒有達成,之後的藝術季也是可以考慮看看這些場地。

說起來阿特梅的時間跟校慶在差不多時段也是一大考驗,有些場地校慶活動會先預訂,學生活動就比較難搶到。那個時段也是各大社團成發的時間,某種程度也有點像是搶人氣大賽的感覺呢。我們是閉幕式和熱舞社成發撞期,要叫朋友來捧場都無法的慘烈。

木:第六屆開始,還有由藝術學院學士班主辦的《印象清華》來參一腳XD 尤其今年他們大幅度利用鴿子廣場,所以少了一個絕佳的空曠地點。

由藝術學院學士班舉辦的《印象清華》是近年來專注在科技藝術的清華盛事 (credit : 靠南清大)

不過和各大社團成發撞期也是有好處的,也就是因為這樣今年我們的閉幕式才能跟清交戲劇社合作,改編演出月涵文學獎同名得獎散文《醜女》。最後表演的地點在綠能館的實創中心創意Café,不太像表演場地反而更像一個階梯教室,演出中便因此特別設計不少利用空間特性和觀眾互動或打破第四道牆的橋段,我覺得還滿有趣的。

說到朋友,當初你是因為被朋友拜託之類的才會加入藝術季嗎?

宋:不是耶,倒是其他人都是被我拜託來的哈哈。我是在大一的時候聽說有這個活動,第五屆的閉幕式邀請的很多很厲害的獨立樂團,覺得阿特梅可以辦到那樣大型的活動讓人蠻想嘗試的。我那時候只是想要找一件事來做就懵懵懂懂的跑去幹部徵才了XD

木:吼!說到這邊我很想要賞第五屆的一些人一巴掌耶。

好啦,也不是他們的錯。但就是因為他們那年舉辦的開幕式太盛大,邀請了太多獨立音樂人來表演,造成後來藝術季經常被認為是「會邀請很多厲害音樂人來的有錢社團」這樣的概念,完全是錯誤的呀!

第五屆阿特梅《放築》開幕時舉辦了盛大的音樂會 (credit : 《放》音樂會)

而且說實話,藝術季為什麼要花大把的錢辦大型演唱會呀?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不改名叫做音樂季就好了?話又說回來,清大本來就已經有草地音樂祭的活動了,而且還是清交大學生會聯合舉辦的免費音樂會,雖然是在上學期,但每次下學期梅竹賽開幕時也都會找藝人來串場表演呀?之前還找了葛仲珊跟艾怡良耶!這種校級活動隨便都能比我們這種校內社團請到大咖的藝人好不好?

更何況藝術又不是只有音樂一個層面而已?想到有人是為了聽免費演唱會來,還因為我們沒有滿足他的需求就說今年辦的不好,我就一肚子氣!!!!

宋:你好激動哦XD 不過這的確在我們這屆,是非常令人困擾的問題呢。舉辦了大型音樂會著實打開了藝術季的知名度,但實際規劃的時候才發現音樂會燒錢的程度遠遠超越想像中的誇張。在大眾喜好和純粹藝術創作之間找平衡,我覺得是各藝術季在非藝術大學中舉辦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木:我跟我堂姊說我們有藝術季這件事情時,她第一個問我:藝術季在非藝術大學存在的目的是為什麼呀?你覺得呢?

宋:我覺得這個可以分成幾個層面來說耶。

如果從籌辦者角度而言,可能是自己有創作的想法,但個人要在非藝術大學的環境中舉辦藝術類活動十分艱難,乾脆呼引伴弄出來。以清大來說,其實一開始藝術季出現的原因比較單純,原本藝術季是在學生會下的藝文部所舉辦的活動,才慢慢演變成現在的樣子。

我自己是覺得在非藝術大學的環境有藝術季,會讓校園多一個新的氛圍。以其他參與的同學來說,是提供了更多參與藝術活動的機會,就算之後大部分的人不會成為藝術工作者,但也可能在大學期間因為這些活動對藝術更有興趣,成為藝文活動未來的受眾也說不定。有種美感養成的感覺(?)那你覺得呢?藝術季存在的目的對你來說是?

木:對我來說應該就是分兩個點吧,一個就是你說的藝術季作為讓校內對創作有興趣的朋友們的展演平台,另一個就是藝術季作為一個低門檻的窗口,讓大家可以更親近藝術。我以前一直認為這兩點是非常衝突的,我們只能把一個做好而已,事實證明這兩點不是衝突,而是燒錢(?)

從新竹市立美術館非常小這一點來說,新竹真的是一個文化沙漠,幾乎沒有什麼展覽可以看,也沒有什麼相關機構可以提供資源。所以光是要帶大家做什麼美術館參訪這件事情,在地理上難度就很高了,通常都要拉到北美館去,講者也要從外縣市請過來。

(不過同樣是古蹟改建的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可就大的多了)

新竹市立美術館因為是古蹟改造且沒有擴建,因此非常的小 (credit : 新竹市立美術館FB)

宋:做為一個平台和降低門檻的窗口的確是藝術季的主旨呢。另外台北人表示新竹真的啥都沒有(嗆)

木:所以這屆我們有試圖從新竹已經夠匱乏的沙漠中挖出石油來(?)例如:找新竹高中的吳安芩老師來演講、找藝術中心的小恕老師來帶領戲劇工作坊、找校內學生藝術家、文學獎、社團合作,另一方面更是為了契合主題《祭:大學作為一個文化單體》這件事情,把大學當作藝術而不是把藝術強放進大學內。

不過困難的點就在於,就算我們有擅長創作的藝術家,校內哪裡找的到擅長策展的策展人呀?即使有賴小秋老師的策展實務課,大家的經驗也還是不足。這樣說不知道好不好,但我很欣慰當代藝術提供了一個很棒的定位,讓我們這些非本科的學生也能參與藝術,像這屆的很多策展人或是做文件檔案類作品的同學,都是人文社會科系的朋友們,在社會學、歷史、人類學上的訓練使他們有一定的學術背景可以處理論述或梳理脈絡。哲學背景的同學也可以消化課堂所學,轉化成有趣的作品。

北美館明年的雙年展好像也是找了哲學家、社會學家一起策展,感覺知識量會很龐大(抱頭)

2020年第12屆台北雙年展將由法國知名社會學家、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學者馬汀.圭納德林(Martin Guinard-Terrin)共同擔任策展人。兩位接棒的策展人表示,將於第11屆的策展對話基礎之上,進一步討論「地理政治」(Geo-political)以及「地理歷史」(Geo-historical)命題,期望透過藝術、學術論述、以及在地與全球行動等方式,在北美館的空間中探討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立足安身。

不過說實話人文科學和藝術本來就走的很近,之後我會更希望可以看見工程類的同學消化所學創作出的東西,像是當代有很多創作是在吸收近代物理、熱力學這種很像玄學(?)的科學後的作品,也滿有意思的。最近才去鳳甲美術館看完《非線性科學:混沌 蔡宜婷個展》,期待校內之後也能看到這樣的作品。

(credit : 非線性科學:混沌 蔡宜婷個展FB)

宋:我覺得所有理科追溯到最根本的問題的時候都會變得超級玄的,上次才看到有科學家說近代物理可以算是一門宗教了XD。

木:熱力學也超級玄的呀,我很感動,那學期上課時我覺得我在熱力學所運用到的想像力、抽象思考能力、甚至得到的藝術養分比我在其他課都還要多。而且那種有點神祕主義的,不可言說性也是我超喜歡的,光是那些符號跟宇宙趨於最大亂度這件事情,讓我獲得很多人生體悟(?)

宋:嗯...蠻神奇的XDD不太懂藝術養分哪裡來的哈哈哈哈

木:圖片很漂亮。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圖片其實是啟發了當時第七屆藝術季第一個點子《藝術正在施工中》,當時想的就是QH是籌備藝術季時的養分,W是被丟掉的廢物、捨棄的提案,Qc是最後的藝術季,那為什麼不把W當作展覽,在這流動的系統中一邊籌備一邊展演呢?

熱力學第二定律 (credit : 維基百科)

宋:啊,我倒是很喜歡各種東西的顯微鏡圖

木:材料科學的結晶圖超級美的,很像什麼高級的texture(理論上也是texture)

木那斯拍攝的材料科學導論課本內頁

宋:一直有在想有沒有辦法,可以結合在工程方面學到的概念或者思維來做作品呢。之前我的系列作是用環氧樹脂將我想要保存的回憶灌模保存,其實是採用了材料科學在做分析前要先樣品灌樹酯,再切片分析的想法。

宋佳芸《3 a.m.》,2018年,環氧樹酯、現成物,尺寸依場地而定

木:其實在藝術季之前我還沒有真正創作過什麼作品,做作品這件事情用想的很容易,實際去執行的時候就會覺得好麻煩哦,要思考的事情非常多。像我這次在藝術季中的個人作品《我對這句話的看法》,其實是從我的詩集創作延伸出來的,當時是參考了夏宇經常會將書寫轉換成裝置或是其他媒材的作品才有這樣的想法,雖然大家現在比較知道的應該只有她在《再基地》時做的《只有雨讓城市傾斜》吧?

夏宇由一個撿來的句子開始,還有一張隨手拍的照片,就像園藝插枝法,一個句子會自行生根、發苗、抽枝、長葉,如果句子强韌,靈感給力,它會長成一首詩,一本詩集,或其他作品,譬如《只有雨讓城市傾斜》。任由句子與影像兀自生長、從而衍生、變異,這是夏宇對展覽主題「基地/再基地」的創作思路。

夏宇《只有雨讓城市傾斜 》,2018年,影像、詩、空間裝置

詩文創作或是藝術書這種東西,因為平面設計的經驗,所以對我來說是相對容易掌握的媒材,但實際執行起來真的有很多難處。例如書要擺放的桌子的位置、燈光,以及之後延伸的展品要如何不搶走光彩等等、觀看者的角度、視覺動線,一開始以為這種有點策畫型的作品很像在做一個非常小型的展覽設計,後來才發現當中除了有許多理性的決定也有許多非理性的決定,創造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和遭遇的瓶頸,也都讓我重新思考藝術和設計之間的關係。

木那斯《我對這句話的看法》,2019年,詩集、標籤機、鏡面紙

不過真的要說的話,比較像是讓我了解到其實我對藝術一無所知(笑)

羅智信《Coconut Escape》,2017年,空氣芳香劑、文字及動力裝置

宋:這讓我想到一件羅智信在關美館《熱帶氣旋》展覽展出的一件作品,叫做《Coconut Escape》,整件作品除了一個跑動的卷軸就只有椰子口味的空氣芳香劑,那時候的我對於當代藝術的概念還很不清楚,是看到那件作品才意識到,所有感官都可以是作品的一部份,不只是視覺,嗅覺、聽覺、觸覺都是觀看者會感知到。在那之後我才開始仔細注意我自己的作品的各種細節,是否都可以達到我要的效果。另外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特別喜歡被帶入某種場景的感覺,我自己也喜歡有點劇場感。

木:所謂的「敘事性空間」嗎?讓空間充滿敘事性、自己說話的感覺,像這次2019北美獎就有好幾個作品很明顯有這種空間營造,比如《克萊因‧赫茲-不存在的實驗室》就很明顯是一個例子,另一件得獎的《國際自殺大賽》在空間營造、虛構文本外又進行了現場表演,甚至之後還做成檔案,倒是略勝一籌。

張紋瑄《國際自殺大賽》,2018年,檔案裝置、講述表演,尺寸視場地而定

在藝術季和鄭維愷一起做《完全一樣》這件作品時也有在做類似的事情。原本只是打算單純要做一件雙頻道綠像裝置而已,後來才在籌備期間,慢慢演變成一個家族客廳的狀態,在和維愷討論過後也覺得營造這樣的空間能在創作理念和脈絡上更貼近我們的原意。

鄭維愷、木那斯《完全一樣》,2019年,雙頻道錄像、現成物裝置

其實我也很想把藝術季當作一個行動美術館一般的存在,最近在探勘數學系地下室時,發現有很大的利用空間(甚至之前好像拿來辦過夜教)就覺得,如果可以辦一個地下美術館好像還不錯(?)

總覺得有很多概念是很簡單的,但實際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尤其人手一多就很容易變成出點子的人要負責做事,能者過勞死的感覺。今年藝術季還好有周郁欣擔任總召,她對於處理行政面非常擅長這一點著實幫了非常大的忙,夾在學校跟學生之間真的是辛苦她了。要是沒有這種很擅長處理場器、行政層面的人,藝術季只靠有才華的藝術家們還是很難進行下去。

宋:行政方面實際執行真的是不簡單。雖然我的職位是副籌聽起來應該是行政職位,但因為第六屆的組織架構中沒有另外設展覽部長,所以實際上我的工作比較純粹是規劃和執行展覽的部分,學校那邊行政事務就交給其他幹部了。的確組織比較大的時候很容易發生想的簡單,實際交出去給別人執行的時候才發現困難重重。

木:我的工作理論上應該是設計部長,不過從前面的敘述也看得出來我身兼多職,自己也有負責展覽的一部分創作,我想大部分藝術季的工人應該也都是這樣,所以每次聽到人家抱怨「分工不明確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我都會很想翻白眼。實際上分工不明確這件事情比較像是一個藉口,在我耳裡聽起來就只是在抱怨「我只想做好玩的事情,結果卻做到不好玩的事情」的感覺。

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在設計部,今年我分配工作的方式就是每個人負責一個大型活動,這樣就沒有不明確的問題,只要你的活動的所有東西就都是你負責做,然後我會奪命連環扣直到你交出東西來XD所以我還滿自豪的說,今年設計部的進行狀況很不錯~

藝術季聯合四社成發《醜女》的主視覺海報由黃婕瑜設計,整張海報用滑鼠手寫而成

雖然有些人的進度讓人覺得很憂慮,也有出現因為趕稿而品質比較不精良的狀況發生,不過相對來說我覺得水準都在水平之上。

宋:我真的覺得你們的設計品都很棒。文宣可以讓一個普通的活動看起來好像很厲害XDD 分工這件事真的是每年都在調整,我覺得幹部也最好越早和其他成員達成工作分配的共識。像我的經驗是因為前面我交代得太詳細,組員以為是我會負責安排好所有事情,但其實只是我前面比較雞婆。出現認知差異的時候再溝通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呢QQ

木:這時候就很想說出「不要問藝術季能為你做什麼事情,而是要問你能為藝術季做什麼」(很像什麼邪教安立的口號)

其實當時被安排當設計部負責人之前,我已經擔任好幾次差不多的職務了,在月涵文學獎、學生會等等,所以其實一開始就做的還滿得心應手的。當初我的野心就很大,只要歷屆有做到的事情我都要做到,也希望能比歷屆做的更多,所以找來張益銓、賴詰凱幫忙架設網頁,在視覺設計上也是有很高的標準,當中麻煩了很多人,也和部員一起陷入改稿、退稿地獄輪迴好幾次,還好大部分的人都很有耐心,也很願意做好才能成就最後的結果。

清大藝術季的網站由張益銓、木那斯共同設計撰寫;賴詰凱、黃晴協助架站

也很感謝那些被我推入火坑的人(例如李宇昕),就像馮宇說的:「設計跟品牌是乘法的加分,設計是10的話,產品如果有100,那就會產生1000的成效;相反,即使設計有100,產品是0的話,成效還是0。平面設計師只能幫客戶將所做的事情濃縮,讓消費者最快的了解產品的好,如果產品本身不夠好,我也騙不了人!」(引用來源)

因為藝術季很美好,所以很高興能用好的平面設計讓大家注意到它,平面設計能做的最多也就是這樣了。如果要說還有什麼遺憾的話大概就是不夠大膽(?

宋:我倒覺得你們也做出蠻多嘗試了~身為前屆的人感到欣慰。以清大的接受度感覺你們這次可直接挑戰到底線了哈哈。

木:今年舉辦以性文化為主題的《解壓縮》,的確踩到了學校的底線XD 不管是學務長來開幕茶會撕我們的警告標語呀,或是會後故意透過課外組來找我們麻煩,導致後來的行為表演難以進行下去都讓我很意外。不過一方面也是達成目的了吧?

《解壓縮》展覽討論校園中經常被刻意迴避的性文化,展出作品〈多功能陶笛〉引來學校不少關切 (credit : 作者臉書)

學校當時本來要以「教育館是公開的教育場所」這件事情來把展覽撤掉,還好出租場地的清華學院副院長很支持我們。這件事情也意外讓藝術中心和其他單位注意到我們的存在,哲學所的吳俊業副教授還表示,他們一群老師在開會時還討論了一下,覺得這次阿特梅的主題風格和往前大相逕庭很有趣。

宋:校內的作品分級這件事真的是有待討論,校方的角度也是不難理解。

木:我可能抱持著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度,覺得如果是做很安全乖巧的主題,那有什麼有趣的點嗎?而且這樣的主題藝術中心不就也能做嗎?所以才想說要做只有藝術季做得出來,其它校內單位做不出來的議題:校園中潛藏的廢文化和性文化,這背後當然也牽涉到我前面所思考的,行為或身體相關的藝術在前幾屆的藝術似乎是比較被忽略的一塊。

其實《解壓縮》這個展覽有在學校要求下送性平會通過,而且在事後校方的態度也沒有那麼激烈,展覽放在那邊久了也逐漸被大家見怪不怪,那個屌形狀的笛子一開始被要求要用布蓋住,後來乖乖放在那邊也沒人說話,我覺得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解壓縮」吧?性的禁忌就在我們多次衝突下解放了。

宋:我是覺得真的是蠻好的一次嘗試。最後沒有被強制撤掉我是覺得蠻欣慰的。

木:不過可能就辛苦到下一屆(小聲)

宋:(我有跟你們說過)((小小聲))

宋:但至少做過了哈哈哈。我其實蠻希望藝術季就是一個可以自由發揮順便開發學校(不管是校方接受度或者場地使用的方式)極限的組織。只要不要真的被ban掉就好XDDDD

木:大家都在想一樣的事情XD 不過這其實就回到了前面我們說的,藝術季在校內的定位應該是什麼?我跟藝術中心的姊姊聊過,其實在清大加入南大的藝術學院以後,藝術中心也面臨一樣的問題,就是它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為什麼存在?和藝術學院又有什麼分別?

我覺得藝術季在我心目中的價值就是拉近校內學生與藝術的距離,不管是透過提供一個平台給大家創作、邀請藝術家來演講和舉辦工作坊、表演等等,我們都試圖在讓大家認為「藝術離我們並不遙遠」。

木那斯認為藝術季經常舉辦各種工作坊和講座就是因為,其主旨在於讓大家知到「藝術離我們並不遙遠」(credit : 阿特梅FB)

我不知道這麼理解是不是對的,但我一直覺得藝術一直是在往「讓更多人可以被感動」的方向前進著,例如我本人是一個難以欣賞繪畫或雕塑的人,但我卻可以從錄像或裝置、文件中做到這件事情,可以得到愉悅感。(這邊我很想用美之類的詞,但因為我下學期才要修「美學」我還是先暫緩不要亂使用不精準的詞)

甚至繪畫的題材也是從侷限走向多元開放,更多元的媒材、議題、藝術家的身分等等,都在企圖讓更多人被感動、從更多面向切入、從更高層次一同共感。我可能沒辦法看著一張畫著農村的繪畫而產生任何感覺,但我們也許都可以從一片蔚藍的藍色抽象畫中提取什麼經驗檔案;我可能沒辦法對線條、色彩、材質和筆刷產生什麼想法,但我們可以一起望著那個有時候會不靈敏的互動藝術裝置作品,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它背後的思想,甚至不要思考地互動也可以。

我可能沒辦法看著一張畫著農村的繪畫而產生任何感覺,但我們也許都可以從一片蔚藍的藍色抽象畫中提取什麼經驗檔案 (Credit: De stilte van Rothko )

當代藝術看起來好像更高深莫測,但其實實質上是從更大的範圍去定義什麼是藝術,或甚至不給予一個標準的定義。有時候我會被生活中所及的一些東西感動到,或被一些話語所震撼到,當下我會很想給予它一個「什麼」定位,想著,我該怎麼解釋我剛剛所被衝擊到的感受呢?然後如果我能說,哦那就是一種藝術那就太好了。

宋:感覺當代藝術更貼近生活呢。

木:繞回去講2019北美獎的兩件作品(笑):饒加恩的作品《計程車》,只是一鏡到底地側錄拍攝他和計程車司機談論目的地與歷史記憶間的對話;林羿綺的《信使計畫: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則記錄下自己,藉由家族過往移民印尼邦加島的歷程中所遺留下來的信件,重新探訪當地的人是物非。這些作品我都很喜歡,如果硬要強加說它是一個行為、一部紀錄片好像有點像,不過似乎是什麼也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很喜歡,而且深受感動。如果沒有當代藝術、這些作品不得被放進美術館,我就會失去這些感動的時刻了。

饒加恩《計程車》,2015年,有聲、高解析彩色錄像,79'

當然其實也不一定要是美術館,也不一定要是藝術季,但是如果要的話,似乎在校內也沒有比藝術季包容性更大、更強調、更能面向廣大議題的活動了。

第七屆的主題展《廢泡》不管是在媒材的嘗試、作品類型(涵蓋詩、散文、劇本、錄像、互動裝置、攝影、文件等等)、作者背景的差異性上都很多元,我會很期待之後的藝術季能繼續這樣的方向,並試圖超越我們。

第七屆清大藝術季主題展《廢泡》在議題和作品類型上都比前幾屆藝術季更多元 (credit: 展覽頁面)

宋:真的,希望以後可以看到更多種類的作品還有各種嘗試。

木:之前上許素珠老師的課時,她就常常提到校內少了一群同學做一些很酷的事情,也不一定要校方支持,而是自發性的組成跨領域的團隊一起創作,後來我想:那就是藝術季呀?

而且一群不同科系不同年級的人,花一整年籌備一整個月的當代藝術活動,聽起來還不夠酷嗎?(???)

第八屆清大藝術季將在暑假後開始召工,歡迎各位的加入,詳情請鎖定藝術季粉專

宋:但這其實在清大實行的時候,真的是有困難點的呢,說到底清大對藝術創作有熱忱的人也不是這麼好找的。

木:我都會覺得創作就是在獲得話語權的一個方式,就是我有很多話想說,那我有很多的方式可以說出來,並不一定是透過說話或繪畫,也可能是表演或錄像等等。所以我覺得大家也不需要把藝術創作想的好像太難達成,有想說的話、想做的議題都很好,接下來就只要想要用什麼方式表達。

清大藝術創作類的課跟其他學校比其實算很多,而且人社還有文學創作這個一二專可以選擇,短片相關的課、音樂創作的社團跟課程也都很多,我一直覺得清大是很有創作能量的,希望能把這一點好好表現出來。

如果要給之後的藝術季一點建議,我會很建議可以好好探索聲音類作品這個方向,如果我沒有記錯這應該是之前的藝術季比較沒有關注到的點(不過第三屆《桃花園》曾經做過聲音牆)。不管是聲音入詩、聲音影像等等都應該會滿有趣的,最近當代、北美跟新竹美術館好像也都不約而同有聲音為主軸的相關展覽和作品,我會很期待藝術季之後也能跟著開拓這一塊。

台北市立美術館才剛結束與聲音有關的展覽 (credit : 展覽頁面)

宋:聲音要設備,我覺得最麻煩的就這點而已了 XDD 我自己買了相機也還沒有買麥克風,但我目前進行的計畫又需要不能太差的音質,雖然校內也有一些社團可以借到設備,但一直跟別人借其實會有蠻多麻煩點的,加上時間上可能也會須配合別人的時間……

木:麥克風就去買啊XD 該花的錢請還是要花好嗎?

如果說設備是指辦展覽的設備的話,我倒是覺得有很多種辦法可以克服啦。例如借圖書館的整個三樓來作為期三天的展覽等等、或是以線上掃描QR code之類的方式,應該有很多方式可以克服,這就需要籌辦的人發揮創意解套啦~

如果太簡單就不好玩了!有點困難的挑戰,才更讓人期待他們會怎麼做。

宋:嘛,藝術季差不多就是這樣可以認識很多同好跟練身手的地方,設備也可以跟藝術季認識的人借(X) 參加藝術季真是好處多多(尬

木:練身手是什麼葉問的感覺嗎(突然變幽默

總而言之,希望第八屆之後還有第九屆XD 更希望我們畢業回來藝術季還在,到時候我一定會捐很多錢給他們ㄉ(吧)

宋:前提是,如果我們賺得了錢的話哈哈

木:那麼就先以不要賠錢為目標好了,跟藝術季一樣(笑)

(完)

|幕後花絮小八卦(?)|

木:所以要ㄅ要說一ㄍ你在藝術季被雷到ㄉ故事

宋:我要想一個不得罪人的XDDD麼辦好像都會得罪人XDDD

木:很難不得罪人吧XD除非那個人已經離開清大或是離開地球表面(?

宋:真的 Orzzz 現在想到的一個是,有人的展品難產導致展期直接縮短一個禮拜,我還得犧牲念工數期中考的時間去想辦法把展品架起來,結果就是我被當掉了哈哈哈((笑到哭

木:下次乾脆做一個「一起讀工數」的表演作品,然後大家都可以一起拿高分又完成作品不是很好嗎(?

宋:我們上次在藝集今年的展覽《複空間》展場的中間桌子,就有想要偷偷放一個說明牌說「清大風範」之類的,暗諷大家做服學顧展的時候都在唸書。

木:還可以定時有人來這裡解考古題,然後還有場次表。

宋:其實可以,只是要加印說明牌太麻煩哈哈哈哈

木:WOWWW希望這篇文章對之後舉辦藝術季的人有幫助,我真的愈發期待之後的藝術季了!

(結束)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想支持我們寫更多這類的內容,請幫我按下面的「拍手」👏 拍 1-5   下:表示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有意思。
👏 拍 6-10 下:表示你支持這系列,希望我們繼續寫下去。
👏 拍 11-20 下:表示你很贊同我們的觀點,也很支持這系列的企劃。
👏 拍 20下以上:表示你已經迫不及待看到下一篇了,我們也會為了你盡快生出來的~~

--

--

Munus Shih

木那斯,清大工程科學系 → Parsons 設計與科技研究所⚡⚡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分享和聊天 💫持續專注學習設計/工程中 🌌 http://munusshih.tumbl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