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心得|2020 臺灣設計展:Check in 新竹

Munus Shih
14 min readOct 2, 2020

今天跟維愷一起去看了臺灣設計展 Taiwan Design Expo,由於今年很難得舉辦在總是被稱為文化沙漠的家鄉新竹,覺得特別興奮。

原本很擔心展覽因為每年都換城市,可能會換湯不換藥、只是純粹移師到新竹而已,結果我的擔心是多餘的,以下為求公正客觀,我跟維愷一起列出設計展各三個優缺點,給大家參考參考。

卵形設計葉忠宜設計的主視覺,散落在各展館間(螢光綠在陽光下很搭公園區的綠樹們)

優點① :路線、展場規劃用心具文化價值

其中讓我跟維愷最讚嘆的點,就是整體展場地點規劃。如果了解新竹的人就知道,新竹鮮少有什麼大型的展覽空間,甚至許多人不知道新竹市有市立美術館(我總是開玩笑它只有北美館的廁所大小)。因此這次的活動能把新竹許多正規小展場和非典型展場集合起來,甚至有些展覽能做到與展場互動,真的很不簡單。

例如:由都市酵母所策劃的「世界最美的教科書展」雖然沒有與新竹在地相關的內容,但卻特地選址在新竹公園展區的孔廟 內,不只讓在地或外地民眾走進平常不會走去的古蹟,也在展題上很直接地與場地結合。

為了去看美感教科書計畫,我特地走進平常在地人也不太會走進去的孔廟XD

除了展出日本的教科書,展覽還特別陳列目前正在進行中的「臺灣美感教科書計畫」,讓民眾可以做一個對比,並推廣更多大眾知道這個議題,從每個人一定有經驗過的「教科書」下手,開始思考設計與美學教育的問題。

舊城展區也很用心地在幾個新竹市代表古蹟(市政府州廳、美術館、新開幕的州圖書館、第一座百貨公司新州屋)間連點,甚至規劃成行人步行區,並特意經過目前正在執行地方創生的東門市場或者工藝櫥窗等等,讓外地遊客在逛展之餘還可以大啖新竹美食並接觸更多在地商家。

其中特別要讚美的就是兩個大展區之間竟然還有接!駁!車!而且班次很多,也規劃不同路線,駐足不同點(如:新竹轉運站,方便外地民眾可以來回),在這樣的大熱天有這個服務真的超用心。

城市之間到處都是由藝術家郭奕臣發想的「新竹獸」蹤影,也作為一種很顯眼、視覺上也很熱鬧的指標,方便從遠處就找出場館的位置。(而且也很好拍!!)

展覽規劃貼心地拉到了轉運站,讓外地遊客能方便來回(可愛巨獸到處都是)

簡言之,整個行程是林智堅市長政績大導覽,如果不了解新竹最近有什麼新建設、到底有什麼可以踏青、值得參觀的地方,這一次都幫你包好包滿。

優點②:展覽與在地連結,且推廣在地文化

原本聽到很多策展團隊都是台北的設計公司時,就很擔心展覽會不會缺乏新竹元素,或是因為定位是「臺灣設計展」,變成介紹臺灣「太fancy太高大上給設計圈圈內大家看然後民眾霧煞煞」的展覽。

結果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大部分的展區內都充滿在地元素,有些即使沒有,也因為選址的有趣(例如前面提到的孔廟)而彌補了這點。

特別讓我驚艷的,反而是兩個商業感很重的展區

黑生起司策劃的「有種新竹」展覽在動物園的禮品店(共有6區,其中與見域工作室合作「有種意思」展區)透過許多有趣的展陳、人物設定的方式介紹了如 unipapa 這種轉化台灣元素的產品設計,和新竹的一些在地特色美食:各種口味的米粉和814大同冰店的冰棒重新設計過的版本(雖然變貴一點點又變小枝 😂)等等,透過設計的力量讓原本過時的老商品重新變得現代起來,現場還可以買到見域工作室深耕新竹所出版的文化刊物:貢丸湯唷!。

常形社Ordinary設計的超美視覺~

另一個則是在新州屋九降米粉道,在充滿古早風味、新竹第一間百貨公司的原址,看完一些關於米粉的工序美美的視覺化介紹後,旁邊就可以用銅板價(大概30~50元)購買各種重新設計包裝過、口味特殊的即食、可沖泡煮的米粉們,整個購物體驗超好,而且很容易下手。

新竹第一間百貨公司新州屋整修後重新開張成展場

之所以喜歡這兩個展區,是因為在整個設計展過程中雖然看了很多視覺動人、內容有趣的展品,但總會連結想到:這個展覽能不能實際為新竹的在地商家或是新竹特色文化帶來什麼?

藉由這種購物與展覽結合的方式,在了解背後文化和設計特點後,民眾就可以立刻以低廉的價格支持這些在地商家和特色文化。不僅可以實際以行動幫助這些企業,也能為民眾創造更雙向的文化消費經驗。

在很美的展場內買設計、包裝漂亮、便宜又年輕的各種特色口味米粉XD

優點③:展覽兼顧各年齡層、面向大眾

這次讓我也特別開心的一個點是,經常在看藝術設計相關展覽時,都會擔心「這些內容是不是太小眾,以至於民眾很難理解背後的價值、甚至進而欣賞他們」。展品的論述一邊寫著「希望能讓民眾都了解設計的價值」,一邊又扯「後現代、身體經驗、文化脈絡、解構」等之乎者言的詞彙。

這次倒是不太出現這樣的情況,可以感受到大部分的展覽都是面向普羅大眾的,甚至很多還主要面向對設計毫無理解的民眾、分不清設計與「畫畫」差別到底是什麼的民眾。

其中看展經驗最好的應該是主場館、新開幕新竹市立體育館城市終端機,透過不同方式表現新竹的科技感。

主場館在新開幕的市立體育館,外面有超可愛的新竹獸腳腳

整個展場非常注重身體經驗,創造了很多視覺效果有趣、而且無法透過虛擬取代的體感經驗,即使是不了解什麼是「科技藝術」、「數位美學」的民眾,也會不由得發出一聲「WOW」(然後很開心的拿出手機拍照跟朋友炫耀)。

例如其中一段入口,透過巧妙的投影動畫和鏡面,就製造出前一位觀眾的身體在視線中「慢慢數據化成粒子」的過程,表現「一步連上網路進入虛擬世界」的意象,也成功連結後續討論台灣乃至全球社會科技發展與新竹相關數據的資料視覺化作品 (要去看 劉怡萱ㄉ超ㄅㄧㄤˋ寶寶,她是明日之星)。

展覽中用很多LED、光線表現現代社會中影響我們深刻的科技感、資訊流

在離開前還可以玩玩衍序設計規劃叁式日目設計合作的新竹獸餵食活動。以互動問卷和光線連動,透過串連起所有看展民眾的數據和具有象徵意義的「餵食」動作,寫意地形塑、構成未來新竹的樣貌。

充氣的新竹獸心臟,象徵了新竹人對未來共同的想像被實體化

不只主場館以互動和體感為主軸,幾乎所有展場都有加入互動元素。我個人的感受是,新竹市作為全臺出生率最高的縣市之一,有非常多看展的父母都是帶著幼童全家來看展,因此有讓小朋友玩的開心、寓教於樂的元素是規劃的主軸之一。

新竹轉運站中展場有新竹古蹟造型的抱枕區風livehouse有互動設計作品、 新竹動物園禮品店內可以投票喜歡新舊台灣文化設計的disco舞台、 新竹公園附近可以嬉戲遊玩的新竹搖擺大風吹泡泡,都有小朋友大朋友都會覺得好玩的互動元素存在。

其中介紹新竹兩個超厲害的特色工藝「蓪草(以特殊植物的內莖直接裁成薄如紙張)」和「螺鈿(把貝殼鑲嵌在器物表面)」的竹塹練功坊,不只介紹了這兩個工藝的歷史由來和目前正在進行的復甦計畫,也特別現場提供蓪草紙給民眾們試玩,看到阿姨們都玩得好開心😂 我也開心了起來。

這個盒子上的每一個花紋都是用「貝殼」鑲嵌進去的哦!!芬掉!!!!(圖片來源:沃沃美學

值得再點出來特別讚美的是,各展場的工作人員和解說人員態度超!良!好!

例如我在台電呈現的美感電域 POWER ZONE — 變電箱科普特展,抓著人員問了好多問題,從這個計畫是否在新竹執行到為何還未全面通行等等,都獲得顧展人員的細心回答。
其他展場的人員也都會上前主動詢問是否需要講解,也許對某些了解設計的人士來說太過多餘,但在我的觀察中,大部分的民眾都很開心可以聽講解,甚至也很樂意詢問更多細節、對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

台電的變電箱再設計計畫關乎城市美學,最近也和新竹市府合作開始動工,並巡迴到這次設計展

設計本來就應該為大眾服務,面向群眾,有這樣的機會讓民眾可以接觸設計、了解設計、進而喜歡設計、尊重設計、認同設計的價值,不是棒極了嗎?

我一直以為只有真正這樣的方式,才能形成正向的循環,消滅壓榨設計師的慣老闆或不了解設計的酸民,台灣設計的環境才會變得更好。

說完了優點,也來說說一些我覺得還可以再改進的地方。

缺點①:少數動線規劃不佳或引導不足

動線規劃不佳的最明顯的就是需要排隊排很久才能看到東西的最美教科書展,由於展場太小而且規劃是線性的,展館還有人數限制,因此需要排隊一陣子。

但基本上等了這麼久後終於進入展場,卻完全無法仔細看一本書。即是由於展場採線性且一進一出的方式,換句話說,你如果看一本書看太久,後面就會大塞車,導致整個觀展經驗變成為了怕後面的人靠北,看每本書都只翻封面和內頁一頁就趕快走掉。無法真的細看內文,也無法跳著看書更別提交叉回去比對。

引導不足則是在舊城區很明顯,從火車站出來後的引導太少,根本找不到下一個景點,而舊城區的點中間「雖然要穿過很有趣的東門市場」卻反而因為這樣的設計很容易迷路(即使地上有可愛的腳標,卻不是很起眼)。連我跟維愷是新竹人都會迷路找不到,更別提首次來的遊客。

但反過來說,貼心設計APP這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他會讀取你的GPS位置並給予引導。只是如果可以做的更好,當然會希望連APP都不需要就能輕鬆愉快的逛展,自在地在展館之間穿梭。

除了提供完整索引外,APP還兼具AR的導覽、互動功能(圖片來源:臺灣設計節facebook專頁

缺點②:少數展覽脈絡不清或連結較少

辦在風livehouse由簡訊設計主要負責的超連結展覽雖然美得令人恍惚之間,有來到北美館看當代藝術的錯覺,但整體展覽與新竹連結較弱,脈絡也不太清晰。

可以理解其想從更大的方向上論述「科技」這件事情,但直接以眾聲敘事和檔案展的方式呈現許多知名Youtuber與科技產品(很多都是iphone、ipad、相機、手機、mac)的關係;抑或是,在牆上放上名言佳句並挖了一個「大裂縫」讓光全部透進來,表現了一個模糊的「光雕」,似乎不太能有效地傳達展題。

超連結最大的展區用眾聲敘事的方式介紹了各個知名youtuber和知名科技產品的連結

即使當中幽默地插入唐風入侵動畫、最後也播放經濟局介紹「半導體、IC、晶圓、纖維」等台灣精密工業的影片,但還是很難讓人理解到底「設計」了什麼?跟「新竹」有什麼直接關係?

另一個讓我看完比較恍神的是在對面玻工館,由究方社和新竹知名W春池計劃合作的循環設計展。其中分成三個展間,最大的黑色展間主要採訪不同民眾對六個環境議題的看法 (熱島效應、剩食浪費、環保等等),相對小的白色展間則規劃了一個很大的、磨圓玻璃廢料球做成的互動池子,並在旁邊小小放置了六個循環設計的作品。

令我不解的是,主題訂做「循環設計」,為什麼是把最大的空間留給拿球池和黑色展間讓非專業的民眾講生活故事(即使展場設計的無庸置疑的很美)?

如果說要先透過故事讓民眾了解議題,感覺還是有些本末倒置,因為整個展覽真正的「循環設計」竟然只有占最小的空間,甚至比中間過度的玻璃瓶機械藝術還要小,看完有種被題目騙了的fu。

循環設計展,看完覺得好像沒有看到很多循環設計(圖片來源:臺灣設計節facebook專頁

雖然展覽本身並沒有不好看(甚至很「好看」,而且很好拍😂),但我直到離開展場一查才發現,原來白色展間中六件解決問題的作品,是對應前面黑色展間提出的六個問題。

整個展場好像花費太多空間在聽非專業、而且很多甚至跟此議題沒有直接關係的市民在講個人經驗故事,而花太少空間在真正介紹這些設計了「永續產品服務的英雄們」,是我看完的直接感受。

缺點③:戶外活動似乎執行上需要再更細心


即使我跟維愷都很欣賞當若科技藝術新竹美術館外的光雕作品 (我們還看了兩次),透過成功結合美術館的建物線條和空間造型做了很多很酷的projection mapping,現場民眾也很買單。但現場環境真的不好,整個光雕效果大概只有理想的3成,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旁邊市集的光跟附近路燈等等都太!亮!了!

超酷的投影光雕表演,但是因為光害(?)的關係,效果大打折扣

當然也有可能是投影機本身的流明數(亮度)就不夠高,總而言之整個光雕效果就很像上課開了兩排燈看電影,糊糊的真的很可惜,削弱了整體的震撼力,也表現不出作品豐富的細節。

再來,附近的新竹有本市集其實也很不是很好逛。

不知道是不是負責的團隊不夠用心,給所有攤販配給的燈竟然是超死的冷白光,很多文青商品都在這樣的光線下看起來廉價又悲慘。我還特地詢問其中一間臺南創新旅館的攤販(他們自備超美暖黃燈,整個氣氛超~好~),他們也很傻眼主辦方怎麼會在文創市集提供這麼糟糕的光線選擇,大家都很錯愕。

而且,明明說好市集到8點,結果還沒7點就剩不到一半的攤販。不知道是因為第一天生意太好還是準備不足,整個美術館旁的市集大多提早歇業(還是根本沒來我也不太清楚),看起來就是很冷清、不好玩、為氣氛大打折扣,沒辦法像原本規劃地連結成一條設計節走道

州圖書館外的新竹味市集倒是很熱絡而且燈光上都以暖黃光為主,看起來親切又有趣,無奈於時間不足(展覽太多啦!)我們就沒有特別去逛了。

以上大概就是我跟維愷今天逛臺灣設計展的主要感受,如果要問的話,我們兩個都對這次的展覽非常滿意, 也超級推薦朋友們去看看

這是一個適合所有人看的大型展覽節,之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整個看展過程中除了我跟維愷看的很開心外,附近的小孩和民眾也都看得很開心,甚至覺得有趣極了!

經常接觸設計議題的人,這是一探新竹老文化和設計連結、體驗一次新竹特色之旅的好機會(而且這次他們的整修的很漂亮)。對於較少接觸設計的人,這也是一次很棒的學習機會,透過許多互動科技和貼心的體驗、導覽,進而感受設計就在生活中、離你不遠,去重新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好的設計

雖然整個展覽開玩笑很像變成林智堅市長的政策大導覽(哈哈哈),但也可以一路看到新竹市如何一路邁進、改變,在新舊文化之間交錯、融合,透過變電箱設計、工藝保存、重新設計老舊品牌、指標再設計等等,也看見設計如何轉化這個城市,在傳統中力求創新、創新中保留傳統

符合需求、解決問題、傳遞美、進而保存文化、成為文化,不就是設計一直以來的目的嗎?

展覽還剩十天,希望大家有機會都可以去看看這個難得的活動,今天以後終於可以讓新竹人驕傲地說:

新竹不再是文化沙漠!

連東門城這邊都有新竹獸的出沒唷!

#文章中沒有詳列每個參與人員,活動規劃優秀ㄉ公司和人員們族繁不及備載~請大家不要介意
#看得太開心了都沒有拍什麼照片
#借維愷的照片+官方ㄉ照片大概發一下

(而且展覽全部都是免費的有什麼理由不去ㄇ,只注意不要一不小心買太多包裝太漂亮、各種口味的米粉😂😂😂)

🤓💞🎉🎉🎈

臺灣設計展臉書:https://www.fb.me/Taiwandesignexpo

下載觀展手冊:https://bit.ly/32YyP0j

展覽時間:109 年 10 月 1 日 (四) 至 10 月 11 日 (日)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想支持我們寫更多這類的內容,請幫我按下面的「拍手」👏 拍 1-5   下:表示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有意思。
👏 拍 6-10 下:表示你支持這系列,希望我們繼續寫下去。
👏 拍 11-20 下:表示你很贊同我們的觀點,也很支持這系列的企劃。
👏 拍 20下以上:表示你已經迫不及待看到下一篇了,我們也會為了你盡快生出來的~~

--

--

Munus Shih

木那斯,清大工程科學系 → Parsons 設計與科技研究所⚡⚡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分享和聊天 💫持續專注學習設計/工程中 🌌 http://munusshih.tumblr.com/